01 “我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”:一个伪命题
很多人说:“我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”,但是当一个人这样说的时候,基本上意味着ta做不到这一点。
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。
“接纳不完美”的前提是首先把一个人分为了两部分::一部分是完美,另一部分不完美。表面上看,通过学习,“我”知道了很多痛苦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接纳,所以“我”决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这样我便可以摆脱痛苦。
好像听上去是那么回事。但这个想法却经不起推敲。因为,在“接纳”的概念里,人是作为一个“整体”出现的,一个人无所谓好或不好,或者也可以说好中有不好,不好中也有好,所以接纳的本质是把人当做一个整体,不带评判的接受。如果把自己分割为对立的两部分的话,那么本质上还是带着审视的目光去割裂自己,对自己的“不完美”带有偏见和评判,所以,就不能做到真正的接纳。
所以,对立的割裂式思维,是一个人接纳自己最大的障碍。但是,为什么会有割裂的思维方式呢?这背后又是什么呢?
答案是:评判。
评判的意思是:我们通过对外在标准的认同,定义了哪些是好的,哪些是坏的。
比如说低调谦卑、温和、自信快乐、外向开朗、坚强勇敢是“好”的,吝啬小气、愤怒自卑、抑郁内向、爱哭胆小是“坏”的.....我们不停的评判自己,也会去评判别人。我们会不停的拿所谓的好的标准要求自己,同时也会要求别人。
于是这些好与坏、对与错、完美与不完美的思维太深入骨髓,所以,我们就把自己割裂成了两部分。在这个思维的指导下,我们特别希望“改掉”坏的,变成好的。这种对“完美”的追求深入骨髓,让我们不断“进步”,但同时永不满足——因为一个人永远不能实现所谓的完美。
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的“接纳自己的不完美”,其实本质上也不过是在“正确”的标准下对自己的新要求: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“正确的”,所以我“应该”接纳自己的不完美。
归根到底还是评判性思维在主导自己的人生,与之前没有本质的改变。
02 真正的接纳:是放下评判
所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接纳自己呢?答案就是:放下评判的时候。
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曾经讲过一个例子,很好的解释了什么算真正的接纳。
他的一位女性来访者在进行了几次访谈之后,请曾奇峰为她的整体印象打分。曾奇峰想了一下,给她打了100分。这位女性来访者短暂高兴之后说:曾医生,我知道你给我打100分是为了让我高兴,但是如果你给我打90分,我会更加高兴,因为那意味着你的打分是真实的。
曾奇峰回答:我打100分也是真实的。因为这是我把你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,而没有把你这个人分为好的和坏的方面,只是把你看成上帝制造的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来看待。即使你是一个残疾人,我也不会因为你的某一个部分的残疾而给你减分,因为残疾也是因为你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一部分,只不过那个部分以功利的角度来说,被削弱了而已。
以上,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对来访者的“无条件接纳”,其实,一个人对自我的接纳也是同样的道理。如果一个人能够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,能够意识到“不完美就是最大的完美”,能够真正接受“自己与别人,都是造物主的神奇的创造物,每个人都独一无二”的时候,ta才能真正的接纳自己,接纳别人。也才能真正的完成自己和世界的和解。
事实上,人的任何一种“存在”,都是自己的资源,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伤害,关键看你自己愿意关注哪一面。
比如内向,在交际能力上内向者似乎会显得有点“弱”,但是对于内观自己、深入思考来说,内向往往更具优势;再比如愤怒的情绪,很多人都害怕自己发火,认为发火是无能和脆弱的表现,但实际上愤怒也是链接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过度的客气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疏离,而适当的愤怒却可以表达亲密;再比如上进,有的人每天花很多时间学习和看书,貌似正能量满满,但这其中有不少人是出于自己的焦虑和功利心,为了让自己“变得更好”才发奋读书,所以他们做不到接纳自己的“不优秀”,也无法真正享受时光的流淌和读书的乐趣.....
归根到底,人的任何一种特质,既不是优点,也不是缺点,而统统都是特点。不同的使用方式和关注点,不同的特点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。
从这个角度说,所谓接纳,就是祛除功利性的评判标准,完完全全的接纳自己的全部的过程。
与其去费力改造,倒不如扬长避短,尽情的享受自己的特点。我们应该问问自己:为什么要接纳自己的“不完美”呢?人本来就是完美的啊。
03 接纳=自我放纵?这是完全错误的混淆
不过,关于接纳,常常有很多误会。
曾经在沙龙里,我就听到一位大姐愤愤的说:“都去接纳自己,那就是什么都不用改了?该怎么样就怎么样?那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哪?!”
“接纳=自我放纵”,和“爱自己=自私自利”一样,都是对概念的误解和混淆。
接纳的本质是尊重,尊重一个人(包括自己)如其所是,接受一个人本来的样子。而接纳的目的,不是为了制造“我很好,不需要任何改变”的幻象,而是为了面见真正的现实。接纳自我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真实的状态,而不以功利心对自己进行强行的控制和改造,所以,接纳的主体是“自我”。
而自我放纵的本质却是自毁,它强调的是对“事情本身状态”的纵容,是活在“我很好,不需要任何改变”的幻象中,与自我尊重毫不沾边。所以,这两个概念的主体完全不同,要表达的内涵也南辕北辙。
我全然的接纳自己,是为了获得心境的平和,不再活在分裂的痛苦体验中,这样做的目的,是为了腾出更多的心理能量自我发展。所以,接纳自我不意味着我不能发挥作为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,不意味着不需要让自己拥有更健康和灵活的人格,来便获得更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完成自我实现。
健康的人格具有灵活性,能通过判断现实情境来适度的发挥自己的特点,通过理性适度控制,而不是不顾情境的无限纵容或发泄。
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解释两者的区别:假定我是一个吸者。接纳自我至少包括三层内容。第一,接纳“我吸毒”这个现实。,接纳“我吸毒背后,一定是有一些心理需要”的现实——任何成瘾性行为,背后都有潜意识的深层需要,这是由心灵创伤引发的人格缺陷。所以,我要做的不是痛骂自己,而是找出成瘾性行为的原因。第三,承认“我虽然现在吸毒,但是我还能够戒除毒瘾”的事实。
所以,真正的接纳,是客观地面对自身和环境的问题,然后寻求解决之法。
而“自我放纵”呢?它意味着我“接受自己吸毒的行为”,给自己贴上一个“吸毒者”的标签并且不做任何改变,任由吸毒这个行为摧残我的身体。
通过这个例子,让我们更深刻的区别了“接纳”和“放纵”的概念。前者的本质是尊重真实基础上的自尊和自爱,而后者的本质是逃避现实基础上的自毁和自弃。如果一个人用“自我放纵”来混淆“自我接纳”,只会与成长的目的背道而驰,走向完全相反的道路。
【写在最后】
接纳,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。一个人对自我、他人、世界的接纳程度越高,内心越远离纠结和分裂,越能够实现内心世界的和谐和统一,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圆融。
但是做到接纳却很难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我们头脑中的评判性思维基础太深厚,它会时刻对我们的成长进行阻碍。同时,关于接纳的概念很容易混淆,成为逃避现实、回避成长的借口。
从一个人的自我发展之路来看,“接纳自我”是一条漫长,但必经之路。